发现甲骨文里的“坤”字!抱雪斋再解清华简“坤”卦之名本义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06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06

历来认为,甲骨文里面没有从土从申的“坤”字,八卦里的“坤”字写法要到战国以后才出现。

果然如此吗?

其实甲骨文里面已经有坤字,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。

在战国时期的清华简中,我们可以看到坤卦的卦象和卦名如下图所示。

图片

先来看看坤卦的卦象,是由三个“六”字组成的一个旋转了九十度的“巛”字。在商代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卦象。如下图所示。卦象中每个数字六都写成一个“^”形状。

图片

海昏侯竹简易书就是以三个“六”字组成的“巛”作为坤卦的卦名,“巛”的意思是“顺”,又有训、驯、逊等含义。

由此可见,商代已经有“坤”字,只不过写成了“巛”。

那么,清华简里的那个“坤”字写法,在甲骨文里面有没有?

其实也是有的。

我们看看清华简上这个“坤”字的写法,是两只手捧着一个三角形的“丁”,底下似乎是个“大”字。

李学勤认为这个字是从“申”和“大”:

《筮法》的八经卦名称与《归藏》是最一致的,有方位图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'坤’字,简文作*,上面从申,下面从大,这是一种古文写法,见于《归藏》。郭忠恕《汗简》、山西《碧落碑》都见此字,可能都源于《归藏》”

图片

但是我们从上面两种写法来看,这个古文“坤”字的下半部分根本就不是从“大”,而是从“六”。

这是楚简里的“六”字写法,和碧落碑以及汉简坤字的下半部分一模一样,和“大”字有着明显区别。

图片

辑本《归藏》、《字彚补》和《玉篇》都把古文坤字写作下面这样子,底下也是一个“六”而不是“大”。

图片

毛奇龄《易小帖》和李过《西溪易说》引《归藏》卦名时也均把“坤”字写作下面这个样子,底下也是一个“六”而不是“大”。

图片

图片

“六”字作为阴数的代称,出现在纯阴之卦“坤”字的构造中,是非常合理的。

易之数,阴变于六,正于八。从入从八。凡六之屬皆从六。——《说文》

我们还能够看到,碧落碑和汉简里的“坤”字都是双手抓着一个“六”字的样子。整个字的构造与甲骨文里的部分“学”字一模一样。看下图中标红的几个“学”字,都是双手捧着一个“六”字的形状。

图片

看到这几个“学”字的写法,我们已经可以确定,“坤”字和甲骨文里的“学”字有着很密切的联系。但是,从读音来看,“坤”和“学”区别很大,所以甲骨文里面的“学”字不可能是“坤”字。甲骨文里的“坤”,应该是下面这个字形。

图片

这个字,唐兰释为“寻”,非常准确,但是这个字同时也是乾坤的坤字,略述如下:第一,从字形来看,这个字与清华简里的“坤”字非常吻合,也是双手捧物之形,而且双手间的长方形物体上还写着一个“巛”字,也就是三个六字组成的坤卦。这个坤卦的写法与清华简里的坤卦完全相同。

图片

第二,从读音来看,这个字读作“寻”,古音与“申”相通,有重申之意,所以“申盟”一词又作“寻盟”。《国语·晋语七》载:“四年,诸侯会于鸡丘,於是乎布命、结援、修好、申盟而还。”韦昭注:“申,寻也。”坤和申、寻读音皆相近,故可互通。第三,从含义来看,寻和坤皆有理顺之意。《说卦》就说:“坤,顺也”,《说文》则说:“顺,理也”,“寻,绎理也”。可见“寻”与“坤”字同义。综上所述,甲骨文里的“寻”字与坤字在音、形、义三个方面均相同,当是“坤”字的最古老写法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接下来对这个“寻”字再进行深入探讨,看看它究竟与八卦中表示大地的坤卦有何关联。甲骨文“寻”字形中,两手张开所丈量的那个长方形物体,实际上是一根八尺长的圭表。《说文》就说:“人之两臂为寻,八尺也”。八尺的长度,也是立杆测影的表杆标准长度,又称“髀”。“天道之数,周髀长八尺”、“髀,表也”《周髀算经》圭表,是古人用来测日影,求地中的工具。《周礼》就说:“以土圭之法测土深、正日景,以求地中。”郑众解释说:以夏至之日,立八尺之表,其景适与土圭等,谓之'地中’。周公测景台上竖立的,正是测地中所用的八尺之表。

图片

为了省略,在甲骨文里的这根八尺之表会直接写成一个“丨”,于是寻(坤)的字形就变成下面这样子,同样表示的是用八尺之表来寻找地中。

图片

寻字加上一个言字旁,在甲骨文里面就是一个“训”字,是说教之意。如下图所示:

图片

图片

金文里的“训”字如下图所示,字形里面也都有一个“巛”,是八尺之表上的标记。

图片

有一部分甲骨文里的“寻”字也应当读为“训”。比如“于大学寻”,就是训于大学之意。

图片

正因为坤字古文可读为“训”,是说教之意,所以它和大学的教学关系密切,字形也与“学”非常相似。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系列不造第几回,欲知前事后事如何,且看上下回分解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